早過半百了,雖然不年輕,但只跑過一場半馬和兩場全馬,還僅能算是跑馬的菜鳥。和大家跑馬不同的是,我很保守地從一開始就採取美國前奧運長跑選手 Jeff Galloway 建議的跑走法 (Run-Walk method 請見備註),因為跑走策略擁有降低撞牆機會、避免受傷和賽後恢復迅速的優點,尤其是針對中年以上的業餘跑者或有舊傷的跑者。
我有過半馬在 18 k發生右膝傷痛的經驗,所以初馬就採取跑走策略。每跑八分鐘我就步行一分鐘,到 35 k 才又發生右膝蓋的疼痛,最後以 3:51 完成。之後養傷一陣子,恢復跑步後,並沒有立刻回到跑馬的陣營,第二次跑馬已是二十個月後的事。
傷痛陰影仍在,沒有信心完跑到底,仍採跑走的策略。這回略縮短為每跑六分鐘就步行三十秒。但是前 5 k跑友實在太多,反正跑不快,索性到 5 k水站後,才開始步行。
自己曾經作過實驗,步行30秒約可前進四十五公尺的距離,也就是說,每次步行30秒,時間損失僅約
17 秒(以120秒跑
除了步行時,會被很多人碾過。每次抵達水站時,我一定不疾不徐地拿起水杯,並謝謝服務的人員,再邊走邊喝,喝完並將杯子準確投入垃圾桶後,才又啟動雙腿跑步。這段期間,當然也是被一大群人趕過去。全程步行的總次數將近四十次,所以我應該是跑馬中,被最多人次碾過的跑者。
而恢復跑步後,我又會努力追回幾位跑友。交替追逐其實蠻有趣的,說不定我是超車人次最多的。由於跑走配比得宜與訓練成效,雖然前一晚只睡兩小時,二馬的全程中我毫無抽筋或任何膝蓋疼痛的感覺,比初馬好太多了。只有在末程稍微後繼無力,39 k 後調整為每跑三分鐘步行一次。此時,因撞牆而走路的跑友就多了。
終點前稍微衝刺了一下,以3:46 完成 (21 k 是 1:48)。過終點線後慢跑 10 分鐘再伸展,膝蓋竟毫無疼痛的警訊,只是有點疲倦而已。次日,感到大腿前部上方很酸痛,但步行無礙:週二時,酸疼果然如預期地迅速消失。週三與週五各輕鬆跑五公里,週日輕鬆跑十公里。打算緩衝整整三週,才恢復正常強度的訓練。
第一次感覺膝蓋無恙地完跑真好!我當然希望能從頭到尾不停地跑,不過,膝蓋完好無痛對我更重要。假如您也是和我一樣的中年跑者,且希望拒絕跑馬的膝蓋疼痛或過早撞牆,不妨試用一下跑走戰術。成績不一定會因步行而變差,早點主動步行可能會比末段被迫步行的成績佳。下次跑馬我要試著推進到 3:35。
備註: 美國前奧運長跑選手Jeff Galloway 倡導中年以上的業餘跑者,在馬拉松賽程中實施跑走策略,請參考 Galloway建議跑走比例與配速的關係如下:
跑走均速(四百公尺) 跑走配比
120 秒 每跑 4 分鐘,步行 35 秒 135 秒 每跑 4 分鐘,步行 60 秒 150 秒 每跑 3 分鐘,步行 60 秒 165 秒 每跑 2.5分鐘,步行 60 秒 180 秒 每跑 2 分鐘,步行 60秒
跑步配速的計算公式: T = 400 / v (秒/400公尺)
v = ( 42195 /成績(秒) * (每循環所需秒數) - 每循環步行距離 ) / 每循環跑步時間
計算例: 成績想在 3:30:00,假設每 30 秒可步行 45 公尺,若採每跑 6 分鐘步行 30 秒,則 v = ( 42195 / (3.5 x 3600 ) * (6 * 60 + 30) – 45 ) / (6 x 60 ) = 3.503
T = 400 / 3.503 = 114.2 (秒/400公尺)
1. 配合水站間距,所以採取每次跑六分鐘。 2. 因為親自試驗結果,發現走一分鐘後,重新跑步太難,每次步行30秒比較理想。 3. 如上計算,要維持跑走均速120秒,跑步配速必須是 114.2 秒。
另外, TheRunningAdvisor.com 上建議的跑走配比與預定的馬拉松成績關係如下:
|